慈禧为什么要重用曾国藩等汉臣?

慈禧太后
 在清朝275年统治时期的大部分时间,汉人处于社会最底层,汉臣在整个国家权力机构中毫无地位可言,也没有任何实权。连被称为清代第一汉臣、配享皇 家太庙的张廷玉,最高官职也不过是从二品的吏部侍郎,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副部长。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学士位置上,“以缮写谕旨为职”,写写文书,抄抄 奏折。就像乾隆挖苦的那样,张廷玉一辈子“毫无建白,毫无襄赞”,“不过因其历任有年,如鼎彝古器,陈设座右而已”。
到了晚清,情况一下子就变了。曾国藩、张之洞、李鸿章……一大批汉臣活跃在政治舞台上,成为行将覆灭的清王朝的顶梁支柱。没有这些汉臣的殚精竭虑、 鞠躬尽瘁,恐怕晚清的历史得重新书写——当然,前提是它能支撑到1911年。从“陈设座右”到“股肱之臣”,汉臣的地位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这一切 都是怎么做到的?
其实,正是从慈禧开始,清廷才开始大规模重用汉臣的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太平天国来了
1862年,“辛酉政变”后,慈禧和恭亲王奕訢牢牢掌握了清廷大权。但他们还来不及分享胜利果实,就面临着来自太平天国的冲击。
太平天国是晚清中国规模最大、影响最深远、对清廷统治打击最严重的一起农民起义。从1851年的金田起义,到1864年天京陷落,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,最高峰时太平军拥兵过百万,曾占领了18个省,实际控制区域23个府州,总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。
1860年,太平军先后攻破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。在迫近上海时,于青浦大败美国人华尔组建的洋枪队。1861年春,陈玉成率军攻克黄州,逼近武汉。同年10月,李秀成等率军由江西入浙江,连连攻克金华、临安、余杭等城……
上海告急、苏南告急、浙江告急……
报急奏章如雪片般飞到议政王和首席军机大臣奕訢面前。怎么办?
我们知道,满清王朝的江山是女真族在马背上打出来的。当年,白山黑水间崛起了一个马背上的民族——女真族,他们矫健、勇猛,有着不可遏止的原始血 性。他们洒脱耿直,像北方的骏马一样孤傲坚毅。他们策马入中原,硬生生地从强大的明王朝手中夺得江山。可惜,今非昔比。曾经英勇善战的八旗劲旅,在多年的 养尊处优之后,早已雄风不再,失去了祖先的血性。不管是八旗主力,还是绿营汉军,只要与太平军对阵,几十万大军一触即溃(这种情形与当初清军进关之时截然 相反),打败仗都败得很难看。苦心经营多年的江南、江北大营和安庆重镇,在排山倒海的太平军面前也形同虚设,不堪一击。
这时候,一个汉臣的身影进入慈禧和奕訢的眼帘。谁?曾国藩。
 
曾国藩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湖南出了个曾国藩
曾国藩,字伯涵,号涤生。汉族,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(旧属湘乡县)。太平天国运动肇始于广西,迅速波及到湖南一带。当地汉族地主士绅为了自保 (官军是靠不上了,他们不趁火打劫已是万幸),就互相联合,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。曾国藩祖辈务农,属于耕读家庭,生活虽然无碍,却也没有多少余粮。不过, 曾国藩利用师徒、亲戚、邻居、好友关系,也组织了一支团练,号称“湘勇”。
这些团练武装简陋,人员良莠不齐,又缺乏训练,可他们在与太平军的对抗中不落下风,给太平军制造了很大麻烦。原因当然很简单,因为他们是在保卫家 园,当然要舍了命来干。湘军之彪悍,由此而来。曾国藩是读书人出身,但是他好像天生的军事高手。在他的带领下,“湘勇”表现得格外出色。1854年9月, “湘勇”一举攻克太平军的重要据点武昌,引得世人侧目。曾国藩也因此被朝廷注意。1961年,曾国藩又不负众望,率队攻破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,直接威胁到 太平天国京城天京。
奕訢是八旗贵族出身,不过,他的思维向来比其他守旧贵族开放。他敏锐地看到,要挽救清王朝,就必须重用曾国藩这样的汉臣。在他上报奏章后,慈禧也同意了这个看法。
旋即,慈禧以两宫皇太后之名义,正式委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节制江南四省(苏浙皖赣)军务,授以前敌指挥大权。同时还授予督察官吏、保荐人才之权。一人 节制四省军务,可谓开了清廷重用汉臣之先河。与此同时,清廷又发布一批上谕,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,郑元善为河南巡抚,张曜为河南布政使,李续宜为安徽巡 抚,严树森为湖北巡抚,沈葆桢为江西巡抚,李鸿章为江苏巡抚,刘长佑为广西巡抚、毛鸿宾为湖南巡抚,江忠义为贵州巡抚,骆秉璋为四川总督……
15个省,几乎相当于清廷半壁河山的行政军事大权,一下子全部交到汉臣手里。这就不是简简单单的重用,而是把家底拿给汉臣保管了。
老实说,一下子把15个省的军政大权交给汉臣,就连慈禧和奕訢心里也没底。更别说那些守旧的八旗贵族了。可想而知,慈禧和奕訢在作出决定的时候也冒 着很大的压力。如果用四个字形容他们当时的心情,那一定是“孤注一掷”。这是一盘很大很大的麻将,能不能伏牌,就全靠曾国藩等一干汉臣了。
好在曾国藩等人很快就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。
1861年冬,曾国藩亲自坐镇安庆,以安庆为指挥中心,开始了一场全面进攻天京的围剿战。3年后的1864年夏天,天京被攻克,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。满清王朝获得了47年苟延残喘的时间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洋务运动中重用汉臣
如果说在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之下,重用曾国藩等汉臣属于权宜之计,不得已而为之,那么,在洋务运动中,慈禧则主动重用曾国藩、张之洞、左宗棠、李鸿章 等汉臣,其力度之大,规格之高,也是前所未有。比如,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、直隶总督。左宗棠官至东阁大学士、军机大臣,封二等恪靖侯。张之洞官至湖广总 督、两江总督,赏加太子少保。李鸿章则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,授文华殿大学士。而更多的年轻汉臣开始藉此走向历史舞台,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不可或缺的 人物。
洋务运动,又被称为“自强运动”,从1861年就开始了。主要推动人是满清内部的改良主义分子,其目的是为了“师夷之长技以自强”。落后就要挨打, 看来不光是满族还是汉族,都认识到了这一“真理”。在满清贵族中,洋务派代表是奕訢、文祥等人,在地方,洋务派代表是曾国藩、张之洞、左宗棠、李鸿章等 人。
在历史给我们的印象中,慈禧是一个顽固守旧的人,好像出土文物一般。事实上,她在接受新事物方面,并不比当时的洋务派落后多少。比如,在经过最初的 恐慌之后,慈禧迷恋上了照相,成为当时照相的首批践行者。因此,奕訢、曾国藩等人发展洋务运动,慈禧是最大的支持者。可以想象,如果没有慈禧的支持,洋务 运动是很难真正实施开去。

原文 :  何仁勇-搜狐博客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18禁「十大裸體鏡頭」 奧斯卡影后入列